對於今年的環境,我覺得最重要的幾件事情是:
- 央行寬鬆政策的轉向,是影響市場資金水量的關鍵。(PE 無法提升)
- 總經數據陸續轉差,「通膨」對民眾消費與企業獲利的負面影響可能在第二季顯現。(目前看到一些徵兆但還不明顯)
- 終端庫存持續快速累積,台灣 PMI 的新訂單減出口轉負,將開啟去庫存循環。(賣訊出現)
- 風險指標顯示流動性風險仍高,未來一季須慎防意外事件發生。
三月初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風險指標,當時表示:當風險指標轉差的時候,代表市場呈現非常不穩定狀態。在資金不穩定的背景下,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意外事件。而那時候講到信用風險與金融流動性壓力加劇,時至今日也沒有明顯好轉,甚至還略有惡化。
我認為總經風險指標是經濟狀況的儀表板,當一個一個警示燈亮起,代表經濟運行的路上開始烏雲蔽日。這時候「部位管理」就是投資最重要的事情,為了慎防意外事件產生,建議在風險指標沒有回落的前提之下,「將風險意識擺在第一位」。
至於什麼時候投資態度可以轉向正面?我會重點觀察以下三個指標,若滿足其中一個,就可以來討論了。
- 資金面:聯準會從緊縮態度轉向。
- 基本面:電子股庫存見到週轉天數年比去化。
- 市場面:風險指標回落到正常水位。
信用風險與金融流動性風險加劇
上次寫風險指標時,是在俄烏戰爭之後。當時市場的信用風險主要發生在新興市場,我們曾經給大家看過以彭博編制的新興市場高收益債信用利差來看,數據已經來到 2014 年新興市場危機的位置了。
現在高收益債信用利差走高,不只發生在新興市場,也開始展現在美國。以彭博編制的美國高收益債信用利差來看,已經創下一年半新高。而在聯準會縮表、通膨影響企業獲利與消費力道下,後續信用利差走勢一定要持續留意。
圖一:彭博美國高收益債信用利差

而先前也給大家看過,跟蹤美國貨幣、債券和股票市場的整體金融壓力指標:彭博金融狀況指數,在三月開始出現 Z-score 小於零的值。而這個數據在本周正式跌破 -1,代表現在金融壓力處於非常極端的狀況。在整體金融條件收緊的情況下,「流動性」問題一定要高度重視。
圖二:彭博金融狀況指數

這次再補一個,我認為過去算是雜訊蠻少的指標:OFR 金融壓力指數。這是由美國金融研究辦公室編制的指數,參考了信用、資產評價、資金、安全資產、波動性等 33 項指標。若數值大於零軸,代表金融市場的風險逐漸增加。而這個數值在 2022/2/24 正式轉正之後,目前數值仍持續擴大,顯示整體金融環境風險依舊相當高。
圖三:OFR 金融壓力指數

至於多項流動性指標趨緊之下,有什麼是槓桿比較高或是有可能發生風險的地方呢?我目前認為有幾個地方是需要關注的:
- 風險資產:原物料大漲大跌帶來的流動性問題、債券在各國央行收手購債後失去最大買家、股市與虛擬貨幣市值減少帶來的財富效應。
- 非美國家:美元強升之下,新興國家要面臨資金外逃與通膨加劇的壓力,財務體質較差的國家有可能出現違約。
而在我們附近,有個地區挑戰很大,就是香港。還記得在 2018 年美國升息循環時,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受到很大的挑戰。現在聯準會走向快速升息,加上港幣即將貶至 7.85 的政府保證上限,香港政府屆時會用外匯存底守住匯率。不過由於香港現在的金融與政治地位都與四年前不同,我認為下半年港幣聯繫匯率制度有可能受到比較大的討論。
央行持續緊縮 + 企業獲利即將下調
三月開始,各大央行從寬鬆轉向緊縮。我們從四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月變量來看,從三月起已經明顯收縮,這是自 2020 開啟巨量寬鬆後的首次緊縮,象徵著央行為對抗通膨,正式進入資金緊縮時期。在這樣的時期下,資產評價不易走高,PE 修正風險仍在。
圖四:四大央行資產負債表月變量加總

同時,雖然整體基本面下修幅度不大,但已經不像過去兩年持續上修。參考 FinSight 整理的台灣分析師預估值走勢圖,我們可以看到分析師對 2022 年的營收預估在這幾周逐步下調。
圖五:分析師預估台股 2022 年營收走勢

台股營業利益下調雖然還沒有很明顯,但方向上已經無法再創新高,我認為依舊要留意後續基本面下調的速度。
圖六:分析師預估台股 2022 年 / 2023 年淨利走勢

臨界事件是黑天鵝還是龍王?
是否要因為風險指標高漲而保守操作,還是看你是哪種風格的投資者。
過去曾經看一本書叫華爾街的物理學,裡面講到一個觀念說明臨界事件。他以吹氣球為例:還沒充氣的氣球具有延展性,怎麼刺都不太會破;開始對氣球充氣,氣球還是能承受外部的破壞,頂多開始漏氣也不至於爆開;但當你對充飽氣的氣球持續充氣,則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氣球爆裂。
造成氣球爆裂的原因,並不是來自外部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而是來自於內部充飽氣並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。書中定義極端事件不叫黑天鵝,而叫龍王,只是看你有沒有逐步聽見龍王接近的聲音。
風險指標就是判斷市場是不是處於不穩定狀態的關鍵,若以現階段的風險指標來看,我依舊擔心後續有可能產生流動性風險,只是不知道會從哪個破口出現。但無論如何,在目前脆弱的資金環境下(升息環境 = 企業與個人都要去槓桿),發生任何意外事件都是有可能的,因此風險指標高漲時,必須把風險意識放在首位。
我知道在股票下跌的時候,大家都很想要猜低點、希望可以在最低點的時候買進。但回測數據卻表示:要做多的話,等風險指標回落再做多,歷史勝率比較高!參考這個指標雖然買不到「最低點」,卻能買在「資金最有效率」的地方。避開風險指標偏高的時期,就有機會避開資產大幅回檔的可能、做到長期大賺小賠。(當然,這一樣是看你的投資屬性:如果是長期投資,則任何拉回都是買進,控制好安全的在手現金流即可。但如果像我一樣,今年賠錢怕明年沒工作、在乎一兩年之間的週期波動,那風險指標就很重要了。)
免責聲明:本文章內容僅供投資人參考,無任何推薦與買賣邀約之情事,投資人應獨立審慎判斷,自負買賣風險謹慎投資,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追蹤我們的臉書粉絲團,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多產業趨勢的分析。
若我們的網站有幫助到您,也可以選擇贊助我們,讓我們更有動力繼續前進!
一次性贊助 ☕ 定期定額贊助 🥐
2022 迎接大波動的市場環境 – 系列文章:
1. 聯準會從寬鬆態度轉向,市場準備迎接高波動時代 (2022/1)
2. 總經數據開始轉差,留意通膨對消費延續力的影響 (2022/2)
3. 終端零售庫存開始累積,後續看通膨如何影響消費與企業獲利 (2022/3)
4. 風險指標數據更新:市場風險加劇 (2022/3)
5. 統計聯準會升息歷史,快速緊縮下將明顯壓抑股票評價 (2022/4)
6. 檢視財報看台灣電子高庫存下的風險狀況 (2022/4)
7. 賣訊出現!台灣電子供應鏈即將進入庫存調整 (2022/5)
8. 風險指標更新:部位管理必看的投資晴雨表 (2022/5)
9. 財報顯示:台灣電子庫存已惡化到歷史極端水位 (2022/5)
10. 庫存調整回顧:以 NVIDIA 為例,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(2022/6)
11. 庫存調整回顧二:美國大型雲端公司資本支出 (2022/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