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動性危機之後,我們是否離衰退更近?

Posted by

今年一開始時認為全年交易主軸將會是圍繞「衰退」。當時寫了三篇文章,討論進入衰退情境後的股價評價基本面會如何變化,根據當時狀況判斷,認為在評價不算便宜、基本面也尚未納入衰退預期的狀況下,若是衰退真的來臨,股市恐怕還沒有對衰退定價。

隨著後續公布的經濟數據優於預期,部分觀察指標反彈 (台灣領先指標、PMI),比想像強的經濟讓市場開始討論經濟有可能不著陸。

很快的在三月矽谷銀行事件爆發之後,快速升息造成銀行經營困境才被搬上檯面討論。雖然經濟預期又從不著陸跑到了硬著陸,但在各國政府持續出手拯救流動性的情況下,又有不少評論認為這將是經濟回升前的最壞狀況。

這段期間因為自己的研究明顯與市場背離,所以花了一段時間去思考今年第一季市場主要在反應的兩件事:

  1. EPS 不再下修:經濟數據比想像中強勁、不會走入硬著陸情境、最壞已過,且庫存經歷一年的調整已經進入尾聲,雖然尚未看到回升訊號但庫存調整的終點就在眼前。
  2. PE 有提升空間:央行升息進入尾聲,不再緊縮將使評價將不再有向下修正壓力,甚至在矽谷銀行事件之後因央行資產債表轉向釋放流動性,市場期待可能推升評價。

但… 真的是這樣嗎?

雖然上述內容在這幾個月無法被否證,可是我認為這樣的判斷忽略了當今 40 年未見的高通膨存在結構性因素,而這件事情將使經濟進入衰退時,聯準會很難再像過去幾年透過大幅寬鬆拯救市場;另外,站在 Top-Down 的立場,我相信經濟永遠是循環的,經濟終有一天需要著陸,尚未發生衰退不代表不會出現,往後遞延甚至還有可能提升硬著陸的機會,更何況目前緊縮的金融環境肯定會造成經濟降溫。

雖然市場期待庫存調整周期即將結束,但現在很明顯處在十幾年一次的房地產循環信貸循環向下的時間點,以目前的循環與市場位階來看,對我這種右側擇時交易者而言,風險報酬比完全不吸引人。

過去 40 年,聯準會停止升息將短暫支撐股市

疫情前曾研究在升息進入尾聲時,聯準會政策與股市反應,而這段時間在過去 40 年都是多頭尾段 EPS (基本面) & PE (利率) 的賽跑。

因為過去 40 年基本上都是低通膨的環境,因此聯準會升息大多是因為經濟好轉,到最後一次升息時,經濟通常都處於熱絡的狀態,而這樣的背景會出現以下幾個階段:

  1. 階段一:升息進入尾段
    基本面持續成長,但隨著升息導致債券利率大幅躍升,使市場開始擔心 PE 偏貴的問題。(EPS↑、PE↓)
  2. 階段二:聯準會停止升息
    當時 EPS 雖然成長性下滑但依舊維持成長,因此在聯準會停止升息的利率平台會出現評價修復,使指數呈現短期多頭行情。(EPS↑→、 PE↑)
  3. 階段三:啟動降息
    聯準會啟動降息,但過去幾次聯準會降息時通常基本面尚未轉差,只有 PMI <50 是必要條件 (提前啟動降息循環),而經濟則是會在降息過程中逐步轉差。回顧 1980 年後,聯準會開始降息後的股市下滑程度取決於基本面衰退程度,通常會在一季之後才能確認往哪種版本走。(EPS↓、 PE?)
  4. 階段四:啟動 QE
    基本面大幅下滑後,聯準會啟動寬鬆政策將大幅提升 PE,而基本面也會在寬鬆政策之下得到托底的支撐,波動降低、多頭重新啟動。(EPS→、 PE↑↑↑)

過去 40 年聯準會轉向寬鬆時,對評價回升有幫助,由於當時基本面仍呈現成長趨勢,因此對於股市也有多頭支撐的力道。

有結構性通膨時,聯準會停止升息並沒有多頭支撐力道

但這樣的狀態,顯然不適用於本波升息循環。這次升息是在通膨超過 5% 時才啟動的。升息的過程中陸續出現經濟降溫訊號,甚至過去降息唯一必要條件 PMI<50 出現後,聯準會仍持續升息。

根據美林近期報告做的統計,過去 40 年雖然聯準會停止升息之後,股市在未來三個月平均漲幅有 8.1%、六個月漲幅有 13%;但在 1970~1980 的停滯性通膨年代,聯準會最後一次升息後三個月的股市反而下跌 4.5%、六個月後下跌 6.4%。

圖一:CPI 年增率睽違 40 年後跳升至 5% 以上並延續將近兩年,類似 1970 年代早期

更何況以目前的評價來看,大多已回到過去均值偏高的位置,若考量到利率水準,則現在的評價其實不僅不便宜還非常貴呢。在現在這個位置,要期待評價再大幅提升,恐怕也只有聯準會的瘋狂 QE 才有可能。

可是客觀來說,要啟動 QE 機率超低,姑且不論經濟預測依舊強勁,更重要的是這次通膨升溫是存在長期結構性因素,這將導致聯準會未來的利率政策不會像過去 40 年一樣。(關於通膨的問題,未來幾篇文章再講)

圖二:通膨長期結構性因素鬆動,誘發通膨上揚的警訊(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先生觀點)

資產負債表增加雖然提供流動性,但沒有改變緊縮方向

由於矽谷銀行事件,使聯準會過去兩周的資產負債表大幅增加,出現部分聲音認為聯準會開始轉向寬鬆、將進一步提升 PE。

雖然提供流動性對穩定市場一定有幫助,但這次的資產負債表增加並沒有改變 QT 方向,而是在貸款部分暫時支持銀行的流動性,而這些借貸出去的錢必須要在未來快速收斂,否則恐怕會有更大的未知事件發生。(換句話說,三月底開始的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中的借貸金額應該要大幅降低)

圖三:聯準會資產負債表

整體貸款金額大幅提升顯示銀行缺乏流動性,但若是看貸款佔資產比重,目前水準比較類似 2008/3 貝爾斯登倒閉時的狀態。雖然目前檯面上看不到引發系統性踩踏事件的可能,但如果因此想判斷是最後利空恐怕還太早,因為更關鍵的是要判斷「緊縮環境是否有轉變」,只要緊縮環境沒有改變,鬼故事就還有可能繼續出現。

註:相隔 15 年的同一天 (3/16),聯準會出手拯救流動性

  • 2008年3月16日,在美國聯邦儲備局(聯儲局)緊急出手,同意「包底」300億美元,貸款支持美國摩根大通公司後,摩根大通公司隨即宣布將以總值約2.36億美元(每股2美元的初步建議價格)收購次級貸款風暴中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公司。
  • 2023年3月16日,美國財政部、聯邦準備理事會(Fed)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(FDIC)、美國通貨監理局(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)發佈聯合聲明,表示11家銀行已向第一共和銀行(First Republic Bank)注資300億美元。
圖四: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與資產端細項 – 直接持有證券、貸款、貸款佔比

而現在不僅利率維持高檔,聯準會 QT 也尚未轉向,整體緊縮環境並沒有好轉;況且至今殖利率依舊呈現倒掛,對銀行經營仍有負面影響。

只要緊縮的環境沒有好轉,流動性問題依舊會是市場中龐大的壓力,加上高利率政策產生的效果是有遞延性的,接下來信用風險的問題將在各個看不到的角落開始出現。從聯準會提供的銀行借貸行為來看,去年第四季為止已明顯緊縮,今年第一季在矽谷銀行事件之後,銀行借貸行為想必是會更加謹慎。

圖五:聯準會提供的銀行借貸行為持續緊縮(2023/1 公告在 2022Q4 調查)

整體市場緊縮的後遺症,就是使信貸週期與房地產週期同步向下,經濟將持續往降溫的方向走。紐約聯儲認定的美國衰退機率持續創 40 年新高,雖然目前經濟數據依舊相對強,但不可否認的是,我們離衰退的時刻也越來越近了。而無論這個衰退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,目前股市預估下半年企業獲利將顯著回溫,這與即將到來的衰退假設恐怕是存在矛盾的。

圖六:紐約聯儲認定美國衰退機率創近 40 年來新高

結論:市場這條狗恐怕已經跑得太前面了

真的覺得股票市場很有趣,雖然歷史總是不斷重複,但也不會簡單重複。去年 Bottom-Up 選股的人懷疑人生,今年則是換成 Top-Down 操作的人皺眉頭 (笑),永遠無法用同一種方式應對市場、思考未來。

但不變的是,總體循環、產業趨勢、個股基本面都有其威力,根據個人信奉的內容,按照凱利公式在有把握的時候下大注、做到交易上的大賺小賠,才是長期活在市場的關鍵。

可以理解,市場在經濟基本面沒有更壞的短暫時間窗口下,參考許多過去 40 年的歷史經驗期待未來。加上短期經濟數據比想像中強,市場期待庫存調整循環最壞已過,聯準會沒有再更鷹,都是短線可以偏多解讀的事情。

可是中長線若站在信用緊縮的角度來看,現在很明顯處於十幾年一次的房地產循環與信貸循環向下的週期,按照循環的角度來看,衰退離我們是越來越近了,若衰退真的到來,市場顯然沒有對衰退情境定價。況且評價已經拉高到歷史上緣,甚至有些標的必須要用明年的獲利才能推薦買進,對我而言,市場這條狗已經跑得太前面了。

雖然對有績效壓力的人來說,參與這個行情恐怕是必然的 (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讓我非常困擾、煩惱到都沒心思寫文章的事情 QQ),但關鍵還是自己想驗證什麼事情,然後根據想驗證的事情做對應的交易。

以現在過高的評價、流動性緊縮狀況未變、衰退尚未被定價,我認為展望到年底,保護本金、保持風險意識、保有安全現金流還是最重要的事

免責聲明:本文章內容僅供投資人參考,無任何推薦與買賣邀約之情事,投資人應獨立審慎判斷,自負買賣風險謹慎投資,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追蹤我們的臉書粉絲團,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多產業趨勢的分析。
若我們的網站有幫助到您,也可以選擇贊助我們,讓我們更有動力繼續前進!
 一次性贊助定期定額贊助 🥐

發表迴響

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