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在「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」系列文章中,以數據和半導體為主體,討論了相關半導體廠商的未來趨勢。但其實面對這樣的產業革命,我更喜歡討論背後的商業模式改革與應對產業革命的心態。
如果「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、運算力是新時代的馬力」,那「流程再造」就是新時代的企業要面臨的難題。
一直以來,無關投資的內容我都不太敢寫,但今天就當作紀錄,寫一寫在產業革命研究路上的想法吧!
歷史其實不斷在重演,革新的關鍵在「流程再造」
我曾在【機器 平台 群眾】這本書中,看到他們講述第二次工業革命「以電力為大規模應用」時發生的產業轉型失敗故事。
電力革命出現時,以電力作為動能成為更有效率的選擇。當時許多工廠改用電力是因為可以節省 20~60% 的煤炭成本,照理說節省成本後可以帶來龐大利潤的電力革命,最後讓大多數工業巨頭都沒有存活下來,這是為什麼呢?
當時針對電力改革出現兩個主要的爭論:
- 集體驅動 (group drive):仿照蒸氣,以主要發電機統一驅動整座工廠。
- 單元驅動 (unit drive):重新做電力配置,以個別電力開關方式驅動。
今天看起來已經理所當然的單元驅動,在當年卻受到許多文獻大量討論。明明以電力為能源的裝置,可以透過每一個電力開關、在需要使用時再打開而更有效率,但當時許多廠商卻是保持原有的運作模式,僅將動力來源從蒸氣改為電力。
面對產業革命的全新技術時,原有的公司常常「知識的詛咒」與「安於現狀的偏誤」,導致無法看見迎面而來的新趨勢。這常常發生在在位者太老道、對產業太熟悉、太投入現況的企業上,這在克里斯汀生的【創新的兩難】這本書中,有非常多的討論。
而從這本書中討論的電力革命,可以收穫以下幾點:
- 技術革新的關鍵不是技術,而是背後帶來的「新商業模式」:
工廠電氣化需要的是組織變革,更重要的是在作業和產品的定義與架構,做出概念性的改變。最大獲益並非來自電動馬達取代蒸汽引擎,是來自生產流程的重新設計與改造。 - 提前採用的公司,將帶來競爭者破壞性的壓力:
早期採用的工廠,直接造成許多工業巨頭殞落。如果工廠不能明智電氣化,事業最終無法經營下去,因為價格上贏不了、無法讓產品快速上市,不能敏捷地從產品 A 變成產品 B。
因此,在面對產業革命時,常常伴隨著領先企業對龐大市場的期待,與落後企業對進度落後的恐懼。當競爭加劇時,廠商就會爭先恐後的加速導入轉型,因為「今日不改變、明日被淘汰」。
而上篇文章我們也講到,這半年很明顯的現象是美國企業擴大資本支出以加速數位轉型。如果「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、運算力是新時代的馬力」,那產業革命的關鍵就會是「流程再造」,這將根本性的顛覆許多行業。
想想你我的生活中,需要「擁有一項商品」的比率是不是在下降?需要「服務、訂閱」的比率是不是在上升?年輕人是不是更願意「共享」,只是為了讓世界的環境更好、讓物品的使用效率更高?
同樣的,相信很多公司在導入雲端轉型的時候會發現,若要以目前架構導入雲端是非常困難的,必須要重新以數據和雲端為主體,重新思考整個工作的流程。當然,這麼做很容易影響到現有的部門設置,但若不重新劃分權責,就失去了產業轉型的目的。因此在產業革命時,我們會看到很多舊有工作機會將流失,但同時也會創造新時代的工作機會出來。
所以我在科技革新的研究中,最在乎的是企業背後的商業模式與文化,是否能做出適應新時代的決定,因為這樣,可以更明確的判斷公司是否站在對的趨勢上。
資料驅動的產業革命核心:賦能、中立的開放平台
在資料驅動的時代下,「賦能、中立的開放平台」能加速各行各業推動數位轉型,並大幅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。
由於資訊量增加速度很快,企業經營必須要有彈性,況且現在很多商品規格的難度正在增加,如何最有效率?就是外包,交給專業的來!
像是:
- 晶圓代工:先進製程與立體封裝越來越難、能做的廠商不多,加上台積電每年 300 億美金的資本投入也不是每一家廠商都能做的,不如借重代工供應鏈的平台,以快速推出商品產品搶攻市佔。
- 電商網站:要建立有人流的電商平台不容易,若要自建平台也很難從資訊人員開始著手,因此商家可以考慮加入中心化平台 Amazon,或是保有本身主體性以 Shopity 作為建置網站與物流的外包廠商。
- 公有雲:新創企業剛開始有現金流壓力,比起自建資料中心,藉由彈性化的公有雲作業務嘗試,經營上可望較有彈性。同時公有雲對於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追求甚高,交給專業的投資會更好。
- 還有:企業級軟體 (Microsoft、Salesforce、ServiceNow、Workday)、金融支付(Square)、AI 與元宇宙 (NVIDIA)…等也都是一樣的概念。
創建一個開放平台,必須賦能群眾或企業以完成他們想做的事情,並成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。而平台就可以藉由這個生態系,取得更多數據以優化自身產品,並提供更好的服務給生態系中的群眾與企業。
一個好的平台企業在財務上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特色:獲利能力提升、現金流優化、資本支出或是研發支出持續增加。將利潤投入優化平台上,就更有能力強化自身的產品、創造後進者難以超越的護城河。
對消費型平台 (2C) 來說,通常是壟斷數據並藉此獲利,像:臉書開放使用者免費使用、卻以精準行銷賺廣告利潤。這種中心化的平台未來可能會受到去中心化不小的挑戰,但現階段由於壟斷數據的大平台仍有創造優異現金流的能力,因此仍有不容小覷的地位。
好的企業賦能平台 (2B),則是要能維持中立角色,這也是我現階段比較喜歡的投資領域。對傳統產業而言,借助企業級平台將能更快達到數位轉型的目的;對企業級平台而言,開放、中立可以將餅做的更大。所以無論從半導體到軟體,都在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,他們就像是在掏金時代賣鏟子的人。
圖一:賦能開放平台的商業模式

賦能平台的先進者優勢,已經越來越明顯,尤其在近幾季的財報中更加明顯。
我們在科技革命第一篇說過,爆炸的數據量呈現指數型成長,而相關科技賦能平台何嘗不是。當很多產業邏輯正在改變,數位改革的列車將使領先者優勢將越來越明顯、落後者的壓力將越來越大。
困難的不是技術,是無法改變的觀念
科技創新長期將提升生產力,但也伴隨著短期供需型態的改變。以汽車取代馬車為例,雖然讓運輸的供給大幅提升,卻使很多馬車司機失業、汽車司機嚴重不足,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再度取得供需平衡。
四年前在研究數據驅動的產業革命後,總是常自問:產業革命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快,而在這樣變動的環境中,要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呢?
那時候,我認為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有以下幾點:
- 加速學習,讓自己跟上數據時代:學習數據驅動的新技能。
- 槓桿已經創建生態系的公司:
(1) 利用開放的賦能平台,用新方法做事以提升自我價值。 ( FinSight 的數據整理,就是我的一個嘗試)
(2) 投資具有領先優勢的公司。 (也就是 FinSight 常常在寫的那些公司)
圖二:面對產業革命時,我可以做的事情

面對持續指數型成長的產業變革,常常會回頭檢討自己做的夠不夠。
雖然沒有答案,但還是想一直提醒自己:「困難的永遠不是技術,是無法改變的觀念。在數據推動產業革命的時代下,擁抱創新才能創建新的護城河。」
繼續加油吧!
免責聲明:本文章內容僅供投資人參考,無任何推薦與買賣邀約之情事,投資人應獨立審慎判斷,自負買賣風險謹慎投資,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追蹤我們的臉書粉絲團,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多產業趨勢的分析。
若我們的網站有幫助到您,也可以選擇贊助我們,讓我們更有動力繼續前進!
一次性贊助 ☕ 定期定額贊助 🥐
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 – 系列文章:
1. 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之一:從應材分析師會議,看半導體的巨大商機
2. 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之二:從 Intel IDM 2.0 的轉型看到些什麼?
3. 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之三:資料中心競爭白熱化
4. 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之四:科技賦能的關鍵技術軍火商 NVIDIA
5. 資料驅動的科技革命之五:企業支出增加,加速投入數位轉型
6. 科技正在改變世界,我們該如何面對產業革命呢?